责编:陈凯欣
2025-05-20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该法律明确指出,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当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开发设计针对性更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便利。这一政策导向旨在进一步优化信贷供给结构,延长贷款期限,增强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
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扩大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召开的相关部门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将继续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作为重要工作抓紧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利率水平持续下行,但非利息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瓶颈之一。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支持,而综合融资成本由利息支出和各项手续费组成。虽然利息部分已实现显著下降,但非利息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依然突出。
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历史新低,但在实际感受中,不少企业的融资"体感"成本并未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非利息费用涉及多个收费环节,收费项目繁多且不够透明,导致整体负担加重。因此,降低非利息成本已成为优化融资环境的关键所在。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能力。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正在被创新技术手段逐步替代,部分互联网银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企业经营数据、税务信息等纳入风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对抵押物的依赖。
其次,完善金融机构的考核激励机制同样重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特点,需要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健全尽职免责制度,消除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也能间接降低企业非利息负担。
最后,加强监管协同也是关键一环。要强化跨部门政策协调,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例如深化"银税互动"机制,推动更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提升透明度,压缩不合理收费空间。
综上所述,降低民营企业非利息融资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对现有政策的贯彻执行,更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