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4-24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会议明确指出,车企需进一步规范产品管理,包括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起生产一致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倡议书,呼吁行业加强自律。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三年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30%。数据显示,2024年装配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渗透率达到57.3%,其中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已将其作为全系车型标配。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行业内长期存在一个误区:许多消费者将L2级辅助驾驶与真正的自动驾驶混淆。
针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在功能边界划定方面,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系统的适用范围,包括道路类型、基础设施条件、天气状况以及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响应能力等。这意味着过去被企业大力宣传的"城市NOA"和"端到端智驾"等功能,需要回归技术本质,在限定场景下合理使用。
其次是在营销用语规范方面,监管部门要求车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如"高阶智驾""代客泊车"等。这些词汇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增加了使用风险。
在技术验证层面,推进会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OTA升级活动进行充分测试验证。特别是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OTA升级,必须经过严格审批程序,以确保其安全性。
这些新要求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例如,部分车企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重新设计用户手册、培训销售团队以及在车机系统中增加三级安全提示功能。更重要的是,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测试验证体系,并提交包含数十项技术参数的深度验证方案。
尽管如此,行业普遍认为,相比修复被"自动驾驶神话"所透支的市场信任,这些投入还是次要的。监管措施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企业从追求速度转向重视安全,推动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未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这不仅是对企业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大检验。当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极端场景测试体系的建设中,当用户手册的功能说明从"免责条款"转变为"安全指南"时,这一刀刃向内的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唯有对技术和伦理保持敬畏,才能在智能时代实现真正的创新;唯有始终坚守安全底线,才能推动出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