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13
近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这一举措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根据多位行业专家分析认为,该收费模式将从多方面改变公募基金的传统思维。它通过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与基金业绩直接挂钩,促使机构更加注重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引导其转向价值投资策略。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2日,全市场共有249只采用浮动管理费机制的基金产品(各类份额分开计算),这些产品主要分为规模挂钩型、持有期挂钩型和业绩挂钩型三种模式。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业绩挂钩型基金,数量达到216只,几乎覆盖了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等所有主要基金类型。
以某类典型产品为例,当基金当年年化收益率超过业绩基准5%时,管理人将对超出部分收取15%作为业绩报酬;若低于5%,则不收取额外费用。这种设计体现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原则。
浮动管理费机制的核心在于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产品表现来确定具体费率水平。如果产品实际业绩表现达到或超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则适用标准费率;明显低于基准时,将适用较低费率;而显著超越基准时,则会调高费率档次。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收费模式使得基金管理人的收入与其投资能力紧密相连,通过"达标多收、未达标少收"的机制,促使管理人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该机制还能够有效约束基金的投资运作行为,防止风格漂移,并激励管理人提升投研能力和投资者服务品质。
方案明确要求,在未来一年内,规模排名靠前的头部机构需将浮动费率产品发行数量占其主动权益类产品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试行期结束后,相关部门将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持续优化完善,最终逐步推广到全行业。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机制将推动基金管理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投研团队建设和投资策略优化中,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和风格漂移现象,努力实现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通过提升投资能力和服务质量,基金公司有望树立更好的市场形象,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
自2013年公募基金开始探索浮动费率机制以来,行业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期间,费率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实践逐步深入,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方案》的正式实施,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差异化费率机制将加速落地。这不仅将提升基金管理人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也将进一步完善行业的风险管控体系,推动投资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浮动管理费模式有助于引导建立长期投资理念。通过优化费率结构设计,该机制对持有一定期限以上的投资者给予更多费率优惠,鼓励长期持有,减少非理性操作。同时,这也将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信息关注度,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基金的中长期业绩表现。
随着市场透明度建设的不断加强,投资者将能够获取到更全面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的历史业绩、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对比等,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投资决策。这种良性互动将推动整个基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